科学时报河北廊坊8月25日讯(记者潘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今天在廊坊市举行“三系抗虫棉成果展示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向记者表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尽快建成抗虫三系杂交棉全国育种协作网,加快推进抗虫三系杂交棉的育种和大规模产业化。同时,全国育种协作网的建立对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工投入,增加棉花产量,促进棉花产业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郭三堆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了“转抗虫基因陆陆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该体系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创建了高产量、高品质、高纯度、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能够直接应用的抗虫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体系。抗虫三系杂交棉比常规棉增产25%以上,而且在制种成本上比人工去雄杂交减少约50%,制种产量增加约20%。
据了解,自2005年该体系建成后,研究人员先后育成了“银棉2号”、“银棉8号”等4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350万亩,田间表现良好。但由于正式拥有抗虫三系杂交棉资源材料的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邯郸农业科学院两家育种单位均位于黄河流域棉区,目前我国尚未育成适应长江流域棉区等其他棉区的种质资源,现有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的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郭三堆说,大力推进抗虫三系杂交棉的生产应用,使这一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要突破常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抗虫三系杂交棉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郭三堆分析,通过抗虫三系杂交棉资源材料的正式大规模发放和抗虫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的培训,根据抗虫三系杂交棉的育种规律,到2014年、2015年,国内将育成大量的通过审定的、分别适应三大棉区的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从而为抗虫三系杂交棉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全国育种网络使我国杂交抗虫棉种植所占比例达到80%左右时,即使棉花种植面积下降至7500万亩,我国棉花单产也可由目前每亩85公斤提升到100公斤,产量仍可维持750万吨,相当于目前8500万亩的总产量,可满足国内用棉需求的70%以上。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希望抗虫三系杂交棉这一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像抗虫棉一样得到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以便能够快速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品种,争取在短时期内多出品种,出好品种,为抗虫三系杂交棉的大规模产业化、提升我国棉花科研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棉花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时报》 (2009-8-26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