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永亮作客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大型融媒体栏目《副中心会客厅》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的主持人张维。

大家好,我是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的主持人张扬,副中心会客厅,每天十一点到十二点播出。本期副中心会客厅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一颗种子的新科技”。

种业在现代化中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每年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所以今天我们来聊的种业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当中。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一下今天参加节目的三位嘉宾。首先欢迎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种业专班负责人李子啸,欢迎您李主任。

李子啸:主持人好。

主持人:还有另外两位专家和农场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燕永亮,欢迎您燕所。

燕永亮:听众朋友们好,主持人好。

再介绍的这位是来自先正达集团中国种芯农场负责人陈伟,欢迎。

陈伟:您好,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三位有委办局的负责人,还有农业专家、农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一起来跟我们说说现在副中心,农业现代化到底怎么来进行?今天我们和大家互动的话题,第一个要跟大家来想象一个场景,您了解的农业现代化是什么模样的?大家可以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是您在过去电视当中看到的百亩农田、大型的收割机还是更加的高科技,更加的黑科技。第二个来说说大家的经历,就是您在家尝试种过什么样的瓜果菜蔬,跟大家一起来说说生活当中的农业点滴。

我们都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想得到一颗优质的种子可不容易。保护种质资源、选育自主品种、赋能产业发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副中心的现代种业产业,以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为核心,以运河湿地农业休闲为纽带,串联高校农业发展区。2023年9月第30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带动了全域的产业发展氛围。

副中心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现代化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带您一同了解农业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大家也可以和我们一起来互动。

刚刚从这个片花当中简单了解了一下现代化的种业农业,我也特别想请问一下专家,来讲一讲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的农业。李主任,你给我们来介绍一下。

李子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在2021年的时候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实现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和种源的自主可控,抓好种业这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是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主持人:这个大家特别好理解,就是什么是农业的现代化。其实提到农业现代化,刚才我们说了好多朋友过去的场景,就是大面积的粮食,秋天或者夏收的时候,有大型的现代化的机械在那收割也好、播种也好。但是其实现在想到农业现代化的话,是更加静悄悄的,因为有很多高科技的含量蕴含在其中。也来问问燕所长,您心目中,作为专家,农业代代化是什么模样?

燕永亮:我是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的。我想从我的一个角度来谈一下,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化,它的愿景应该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种植业,我们可以通过适用一些微生物的肥料、微生物的农药,等一些新的高科技产品,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适用,从而使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还有一个就是养殖业过程也可以采用一些微生物蛋白制剂和一些微生物抗生素的替代产品,主要还是减少一些微生素的使用,使我们畜禽产品更加的营养,更加的健康。还有一个,我想未来的农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工厂化或者是工业化。从生物制造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很多农产品可能就不一定从大田里生产,可能需要通过一些微生物工厂,在发酵罐里来进行生产,减少我们在农业上大田的一些使用,从而实现产品提供的一种多元化和工厂化。

主持人:您看燕所长脑海当中的农业现代化,可能跟我刚才提到的非常粗浅的大田、大机械就是不一样的。李主任,副中心的农业现代化,现在侧重的成果也好、研究也好,是不是就像燕所长说的更加的现代化,更加的静悄悄,没有像传统大家想的那么大田大机械的感觉?

李子我们副中心现代种业发展是以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园区经历十一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副中心农作物种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园区在十一年期间,建成了种子科研实验和展示基地三万亩,然后粮种推广应用种植基地也是三万亩。育成京科系列的玉米新品种一百余个,累计推广超过了大概是三亿亩。此外我们以“京秋3号”白菜、“京葫36号”西葫芦为代表的系列蔬菜新品种,也为阻击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的种业冲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年推广达一千万亩以上。我们种业园区也先后和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十二家国内的农业顶尖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成立了多个博士后院士专家工作站,聚集了一批农作物种业创新资源,为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持人:我听出来了,农业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和很多的科研院所,吸取经验一起合作。第二呢,在种业上一定要加强自主科技的能力。您刚才也提到了,很多的跨国公司对国内的蔬菜种业是有冲击的,那用这样的新品种,我们的自主产品去应对国外种业冲击的抵抗,就是农业代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关了。

另外二月二十七号在城市副中心也举办了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这个会上,通州区的农业农村局有哪些收获?我们想请李主任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子为了发挥通州种业创新示范园区优势,夯实园区两区两中心的战略定位,打造农业中关村一核心多辐射的协同发展格局,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和北京种业之都建设。我们区也与市农林科学院就农业种质资源库和表型组综合平台建设项目落地等相关事宜达成了合作,在本次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完成了签约。双方主要达成四点合作意向。一是在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及发掘利用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种业创新高地。二是共建种质资源和研发和创新平台,提升通州区生物遗传育种的整体水平和行业地位。三是共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共同谋划,把重大项目、创新平台,还有科研人才这些资源引入到通州区。四是发挥市农林科院在农作物育种和农业信息化两大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引导生物遗传育种学科和产业发展,助力通州的乡村振兴。我们这次签约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也符合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发展要求。我们双方将以此为契机,聚力打造北京种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政策策源地,强化重大产品创制和产业孵化,创新驱动通州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种源自主可控和高水平农业自立自强贡献我们的力量。

主持人:嗯,您看有两点我印象特别深。刚才李主任提到,第一是种源,我们要自主可控,种子得是我们自己的种子,不能是进口的种子,还得依赖国外的技术。第二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体现在哪儿呢?您看我们聊天室里都在说大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看法,各位来听一听,758说,我觉得农业的现代化,观光农业啊,通过农业引入旅游功能,农业和旅游的功能互相渗透和延伸,这就是我心目当中的现代化。另外还有立体农业,就是在农作物之间做套种,这就是我心中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艳玲”,他说现代的农业设施,包括观光农业,还有无土栽培和过去的农业完全不一样了。还有我们好多朋友说,不再有大的拖拉机了,都是小小的更加黑科技的东西。像“阳光”还说现代农业有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彩蛋,包括嫁接技术,还有就是很多让我们的餐桌不再单调,农产品更加丰富的种种的技术。“燕玲”提了一点,也来问问燕所长。他说,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像生物技术是非常重要了,还有化学技术,还有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让农民的收入也完全不一样了。您看他就提到了生物技术,燕所长就是研究我们的微生物的,现在我们的研究中心也是在副中心了,为什么在副中心建立相关的基地和研究项目呢?

燕永亮:2023年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的一个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我们这么做的目标,一个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微生物领域的领军人才、国家平台、重大项目等创新要素在通州的聚集,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贯通的研发集群优势,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高地。

主持人:这个创新链就是咱们的院校做一些研究,这个产业链包括场景,包括生产、销售、运输,我们都要把它打通了。

燕永亮:对,还有一个就是重大产品的孵化,和相关一些企业生产、企业培育,都要在副中心来建立。对,我们项目的选址是选在了通州区于家务的国际种业科技园的核心区。为什么选在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项目的建设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树立大食物观,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在农业微生物领域的资源条件和人才优势,从而肩负起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使命担当。第二是通州区多年的建设具备了非常好的种业创新的平台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在通州区建设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可以进一步夯实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刚才李主任也说了,两区两中心的这个战略定位,打造农业中关村的一核心,多辐射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支撑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和北京种业之都的建设。这是我们之所以选择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副中心的定位、副中心的农业基础是非常扎实的。现在副中心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也有辐射作用。所以选择了这里,让我们的人才队伍也有更好地锻炼。很多听众也都特别好奇啊。这个微生物和种子,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四千多年之前,我国的百姓就会在酿酒过程当中运用微生物了,什么酒曲啊,还有那个腐乳、馒头使用白酵母,其实蘑菇也算是一种菌类,属于微生物。还有一些藻类等等。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蒸馒头也需要微生物等等,甚至南方有做各种酱臭霉腌的霉菌。这都是微生物。是的,而且在这个种植过程当中,如果说有这种霉菌的话,可能会影响我们这个种子发芽是吧?

对这种很专业的问题,大家也很好奇的问题,想请教一下燕所长。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或者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了解霉菌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益处。

燕永亮:其实这个微生物,平常主要还是指我们日常生活里,肉眼看不见的,或者说看不清楚的一些微小生物的一个总称,是一切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功能复杂的一些微小生物的总称。一般主要包括我们说的细菌放线菌,还有一些蓝细菌等一些原核的微生物。也包括刚才主持人谈到的就是蒸馒头的酵母,做腐乳的一些真菌,这些统称为微生物。

主持人:也有做奶酪也得放一些。还有臭奶酪等里边就有很多的这个有益的微生物。

燕永亮:其实微生物在地球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地球形成的四十六亿年期间,微生物已经存在了三十五亿年,是最早的生命体。可以说微生物在自然界里是非常重要的。不夸张的讲,我们常说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为什么说无处不在呢?在地球的各个自然环境中,甚至外太空中都有微生物的发现。根据目前的研究推测,地球上可能拥有大约一万亿种微生物。但是我们现在对它们的认识远远不够,在自然生态系统里,微生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了整个地球的物质循环。如果说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动物包括人类是消费者的话,那微生物就是分解者和物质转化的驱动者。我们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每个人其实就是我们个体和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的共生体。在我们成人肠道中,微生物的重量你们猜猜有多少?

主持人:因为肠很长,比我们身高要高出很多,这得有一两斤?

燕永亮:一公斤以上。这些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和食物的消化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难怪很多的年轻朋友、职场人士都说补充一下益生菌,就是指这些微生物?

燕永亮:是的,调理我们的健康,调理我们的肠道菌群。当然刚才主持人也谈到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可能有什么霉菌啊影响种子发芽,这在自然界是存在的。其实在整个农业作物种植过程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参与其中,有害的微生物可能会导致作物发病,影响产量。当然还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增强它对逆境的耐受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生长。比如说在自然界里就有一些微生物,可以直接将空气里边的氮气,利用自身的系统转化成为有机态的氮素,可以直接给植物使用。这样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还有一些木霉菌芽孢杆菌,一些生防菌,可以抑制种植过程中一些病原菌的发生,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这就是我前面谈到的,在绿色种植过程中,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是大有可为的。

主持人:嗯,我特别感叹自然界原来这么神奇,我们好多朋友都是种植达人。我们的聊天室里,很多朋友都说小时候在篱笆边种过很多东西,什么豆角啊向日葵啊丝瓜呀倭瓜啊等等。还有朋友说,七十年代上小学,学校还有任务呢,要在家的院子里种蓖麻和向日葵交到学校,所以大家都有这样的种植经验。还有阿俊,他说嘉宾刚才说到太空作物,我想到了马克达蒙在火星种土豆,这都是一些现代的农业跟我们过去生活的一个融合。您刚才提到微生物,尤其还提到了总书记提到的大食物观,那微生物和大食物观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包括微生物在现代农业业经营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燕永亮:微生物是一大类的生物体,同时孕育和培养了微生物产业这样一个大的产业,应该说农业微生物和产业是我们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有几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第二就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第三是微生物可以作为绿色生物制造的一个重要的底盘生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以农业微生物为主要资源源头开发的生物育种,在过去二十年间提高了全球优质粮食产量接近十亿吨。而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蛋白可以显著提高养殖动物的饲料转化率和产量,节约饲料粮的投入。未来,据统计,十五年内,全球的替代蛋白的市场份额能够达到两千九百亿美元。

主持人:所以这就是大食物观。我们向植物、向微生物要蛋白。

燕永亮:对,还有就是刚才我谈到微生物作底盘生物,什么叫底盘生物呢?就是微生物可以作为我们未来生产的一个工具,一个发酵的底盘。现在一些人造淀粉、人造脂肪,甚至于人造肉、人造奶等未来食品已经开始大量开发,甚至有一些已经走向了餐桌。预计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直接的经济影响能够达到八千到一万两千亿美元。还有,刚才谈到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业发展。农业微生物技术在节肥增效、生物抗逆节水,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以及蛋白替代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的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也可以节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业用水,同时节约百分之六十五的能源。

主持人:就是用好微生物,就能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刚才聊天室好多朋友说,一提到现代农业是不是就是无人机撒农药,然后好多朋友都在反驳说,不行啊,这不就有农药了。就像您说的,现代农业应该是减少农药使用,用微生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燕永亮:是的,使用微生物能够实现农业里有机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每年全国有大约九亿吨秸秆,三十八亿吨的畜禽粪便以及动物废弃物,这些面缘污染都可以通过微生物来解决。

主持人:让微生物去分解废弃物,就不会像以前京津冀地区产生空气污染?为什么以前十一十二月的时候空气质量不大好,就是烧秸秆。所以微生物就是个好的方式。在它腐化的过程当中,不会有其他的新的污染吗?

燕永亮:这个不会,微生物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的。因为我们用的这些微生物人畜无害的,都是选的非常好的菌种。

主持人:嗯,不是我们想象的是自腐的那种,是更加无痕化的。

燕永亮:我们可以实验室里面选育出非常好的微生物的菌种来添加到里边,然后控制它的发酵条件,实现非常健康、非常绿色的一个发酵过程。

主持人:用了这种先进的微生物,把这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引到我们的副中心,就可以助力副中心农业更好的发展。我们也来问问陈伟吧。陈伟,咱们先正达是种业园区的一个企业。您看刚才燕所长选择副中心的时候,有自己的考虑。咱们公司选择副中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看中了它的基础和它的高质量以及更多的政策红利呢?

陈伟:分中心打造种业之都,当时是在农业农村局,包括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当时我们入住的时候,李主任给了很大的支持。然后我们当时是建了一个三百亩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

主持人:您看咱们叫种芯就是种子的种,然后芯是芯片的芯,这个种芯的意义,就是刚才李主任说的,我们种子要有自己的自主产权。

陈伟:是的,根据我个人所知,就是这块,比如说像大豆,还有油料作物,还有一些经常吃的西兰花,尤其是蔬菜,大部分都是靠进口。所以我们也有蔬菜板块,包括玉米啊油料啊,这些板块都到去研发新的种子,把这个技术牢牢抓抓在自己手里边,省得国外对咱们进行卡脖子。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在上半段和我们一起来聊了一下,到底在副中心的种业现代化工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包括通过我们的专家,微生物的研究专家和种芯企业一起来谈了副中心正在发力的方面。稍事休息,在广告之后,继续和大家来聊副中心的种业发展。

主持人:再次欢迎三位。同时今天我们也和大家共同来聊这样的一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呢是您了解的现代农业是什么?第二个话题,我们想和大家分享您在家尝试种过什么样的瓜果蔬菜。大家聊天室里很热闹,有人种葡萄,有人在家水培芽苗,大家把自己的家庭小农场做的特别好。但是大家一定在自己的家庭小农场当中享受收获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个农业不好干。所以我们副中心也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当中的各种的高科技。燕所长已经提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在这儿也有相关的研究基地。那咱们研究基地的重点会往哪些方面发展呢?

燕永亮:我们未来在城市副中心会建设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主要是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坚持创新链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然后主要解析农业微生物前沿领域的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这是我们的科学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我们要破解农业微生物产业目前面临的重大技术瓶颈。最终希望通过相关研究创制六大类重大产品。一是挖掘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新化合物。这是微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价值,来支撑我们的新兴生物育种产业。第二是开发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为代表的绿色种植用生物制品。第三是要开发发酶制剂和抗生素替代产品为代表的健康养殖用的微生物制品。

主持人:因为现在农业会用一些酶制剂,也会用一些抗生素,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用微生物来替代它们,我们餐桌上就更安全营养健康。现在已经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了。而是想农产品更安全,这是很多听众的诉求。

燕永亮:还有就是我们要开发一些蛋白酶、脂肪酶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用酶制剂。可以在食品加工行业使用,能够提高效率和效能。还有我们要开发优质高产的食用菌,包括大家都喜欢吃的蘑菇等。最后我们要布局当前的一些研究前沿,开发以人工淀粉、人工蛋白、人工脂肪为代表的一些未来食品的研究技术,以及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发酵技术,这是一个重大的布局,我们要迎头赶上,也是现在的一个国际热点。

主持人:所以这么前沿的科技,现在都是在副中心这里,谋划一个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对吧?把研究和实用场景应用能结合在一起吗?不光是实验室,我们也会与一些农场、合作的企业做一些合作?

燕永亮:是的,在通州城市副中心,我们第一要把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落实下来,提供一个种源的支撑。还有我们现在也是全国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利用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可以以种源为基础,进行相关技术和科学问题解析的一个创新平台。还有我们将布局未来一些重大产品的中试和孵化。当有了产品,我们也会优先在通州落地吸引社会资本和相关的企业在这里建厂,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畅想。

主持人:专家离得近,我们的指导就会更方便。另外副中心也在吸引更多有农业志向的朋友来落户,这样能够把整个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来问问先正达吧。公司现在就是做种子的吧?刚才您提到研究人员在研究怎样更好的和企业的需求融合,达到研究室和应用更好的结合。那在副中心会朝哪些方面发力呢?

陈伟:我们现在一是主要做科研实验,包括选育玉米的新品种,向日葵的新品种,还有大豆等,还有就是实验示范,整个生物育种监管体系的示范,还有包括玉米性状等的田间展示,就是效果的表现,还有包括一些玉米新品种还有其他作物像蔬菜等的展示,就是由研发部门研发的一些新品种,种植在基地,让大家去看田里长势、产量等。

主持人:咱们也有农作物生物育种的产业示范基地吧。基地主要是做哪些工作?

陈伟:我们现在偏向于粮食这一块,主要是玉米性状的田间试验。包括版本筛选实验,法规试验,也涉及到其他的农作物的实验,比如大豆,向日葵,一些油料作物,包括蔬菜,都是新品种选育培育。

主持人:但选址是不是得有讲究啊,这种生物育种的产业化示范基地的选址,比方说环境啊、落地的周围的建筑啊等等。

陈伟:对,主持人。我们选择基地的时候,会组织内部部门,包括科研的好多专家都到实地来看。因为做玉米科研实验的话,涉及到花粉的隔离,防止花粉的污染。一般情况下,玉米花粉的传播靠风传播,距离一般是在二百到二百五十米。所以我们的要求就是建基地时,基地周围三百米之内是不允许有常规玉米去种植的。

主持人:所以生物育种听起来特别简单,但不是随便选一块地就可以的。

陈伟:是的,而且建立基地,第一,首先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有就是我们内部也对基地生物育种有监管体系,这个体系对基地的选址是有要求的,包括要有围栏、有监控,还要有四角标识,而且监控室需要二十四小时对农场实时监控。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一直说生物育种,这个生物育其实是种业创新的一个核心。我们也特别想问一下李主任,为什么会这样说?生物育种是创新的一个核心呢?

李子啸:生物育种产业化是国家玉米种业乃至整个种业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依托,更是打赢种业翻身杖,实现种业振兴的有效举措。现代生物育种创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不但可以提高生产力,保证产量、改善作物质量,同时也可以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目前的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主持人:我们也很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生物育种,您也跟我们科普一下吧。

李子啸生物育种呢?简单来说,就是培育优良生物的生物学技术。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比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还有基因工程育种都是常见生物育种方法。

主持人:目前副中心的生物育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李子啸通州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推进生物育种战略要求,在园区建成了农作物生物育种示范基地三千亩,布局主要有三个服务工程区:一是生物育种品种生产实验基地,为完成环境释放试验,转入生产性试验品种,以及开展生物育种中间实验的品种提供测试场地。二是生物育种测试展示交流平台,为获得安全证书的生物品种生物育种、性状转入提供场地。第三是生物育种品种展示示范区,为政府部门,和院所高校,还有种业企业提供生物育种品种中试展示示范服务。

主持人:有了一系列的这样的一些铺垫,一些推进,那有没有什么最新的成果呢?

李子啸2022年我们引进了先正达集团中国,在生物种业这个领域,他们是龙头企业,对生物育种这一重要领域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推进研发技术不断的提升,致力打造领先的现代种业企业自主创新基地。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这个种子真的是很重要。“9865”就在后台说,很多朋友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好像我自己的种子啊买回来到底能不能发芽,是跟这个种子的质量有关系的,而不是跟我的这个技术有关系的。所以种子好了,的确是很多农户种植会更方便。您看“86139”就是说去年买了韭菜种子,从泡水开始,最后很细,但是味道真的很好,这个味道就是种子带来的,并不是说它中间的这个技术带来的,因为它就是泡水和种子嘛。所以我们刚才也提到了种子,这个种子的质量来问问燕所长。我知道在您的研究中,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微生物和种质,是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的,所以要提高种子的质量,微生物它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吗。咱们也有这样的很大的空间,可以和我们落户副中心的企业去做一个产品上的提质和升级吗?

燕永亮:是的,这个种质,并不是指种子的质量,它指的是这个遗传资源,是指的这个材料,以及生物体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这里边就包括我们说的这个DNA遗传资源。

主持人:就是它能不能够把这个好的东西遗传下去,是这个意思吗?

燕永亮:是的,因为这个作物与动物一样,微生物也有种质资源的问题。因为微生物的个体比较小,基因组也简单变异快,所以它的资源就更加多,更加广泛。严格来讲,一个独立的一个微生物的菌株,应该称为一个、相当于我们说的遗传的种子,只是它不像像作物和动物的一样能够肉眼可见。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它跟作物关联非常强,包括动物,是一个共生体系。就像我谈到的,我们的人体,我们的动物,我们的作物和微生物一直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已经在常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共生关系。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培育好的种子,我们还要考虑自然环境里微生物与它们宿主之间有没有非常好的一个和谐共生的一个体系,从而实现更优的一个生产环境。

主持人:研究中心也是落户在副中心的园区里。您刚才提到了微生物,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研究领域。那我们国家现在肥料也好,您提到的蘑菇啊食用菌也好,还有饲料,包括农业环境等等,微生物的使用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加强微生物研究的当务之急。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燕永亮:目前微生物在整个产业里已经是广泛地开展了。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微生物肥料、农药、饲料、食用菌产业。在2021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微生物肥料的产值大约在四百亿元,饲用酶制剂在四十亿元,微生物农药三百亿元,微生物饲料两百亿元,食用菌三千四百七十五亿元,呈现出非常好的上升的势头。但是现在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产业大而不强,特别是农业微生物的核心菌种的自主率不足百分之二十。这就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偏薄弱,特别是微生物资源的保存量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菌种资源的鉴定能力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说急需加快新一代农业微生物重大产品的创制,增强产业核心的创新能力,改造和改良微生物新种质,提升国有核心菌株的产业化比例,创制新一代的重大产品。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提高国有菌株的比例,就是说原来我们也在使用很多国外的菌株。

燕永亮:是的,我们有些菌株是从国外引进的,这就需要一些我们自己培育的,或者我们自己收集和发现一些新的材料。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有这个条件和这个能力去做这件事情。

主持人:好,那我们也特别想请燕所长来谈一下,农业微生物中心在副中心的发展远景是什么样的呢?

燕永亮:刚才也谈到在通州区于家务,未来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第一个是要实现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落地,这是微生物整个产业和创新的资源支撑。再一个就是要把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一些平台,也尽快的落地和有效的运转运行,使资源技术、以至未来的产品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布局。我们希望种质资源库能建设成为具备保藏二十万株、五百万份的微生物培养物DNA以及农业微生物样本的能力,能够满足未来五十年农业微生物相关研究的需求。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微生物研究里的包括合成生物学、智能发酵等技术平台,从而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链、产业链结合的平台支撑体系。最终呢,我们的科研成果、重大产品要在通州转化和落地,有效的带动和引领我国的微生物科研和产业领域在通州区的聚集,打造通州区的农业微生物品牌。

主持人:刚才听了两位专家的介绍和李主任的概括,现在我脑海当中至少有两个关键词了。一个是微生物,还有一个是生物育种,这都是通州区现在农业重点发展和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说到微生物,燕所长,聊天室里好多爱种植的朋友都在说,说我们家里也堆肥啊,我们家里什么大骨头泡在水里,这是不是也是微生物的作用啊?只知道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能让花肥更加好的,更加有肥力的方式。还有朋友说咖啡渣是可以放到我们的作物里去的。咱们的农场现在好像也有这样的最新的堆肥的方式。我去过一个农场,就是用咖啡渣种白菜的。燕所长您看,这些爱好者说到的这些原材料,我们也会使用吗?

燕永亮:在科研里我们不会用这些材料。但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用。这个微生物虽然个体很小,但是它有很强的物质转化和代谢能力。像中药渣、咖啡渣、还有一些动物的大骨头,富含很多营养物质,都可以被微生物利用和转化,从而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其实在自然界里,很多秸秆,包括食物残渣,都是微生物生长的一些优质原材料,这是我们的民间智慧,多少年来其实已经在利用微生物为生活服务。

主持人:那您看我们提到了微生物,其实就是为了刚才您提到的餐桌更安全,抗虫性更好,也不用撒那么多药了。其实生物育种目标也是这样,让种子更加抗虫,更加耐旱,能让后续微生物能够做的事,种子本身就已经能做的更好。也来问问先正达的陈总,目前有哪些生物育种的成果呢?抗虫的、耐干旱的?长得更好的,口味更好的,是不是都有啊?

陈伟:有,我们主要是做玉米性状,比如说抗虫的,有二价和三价的复合性状,既可以抗虫,也可以耐除草剂,比如说耐草甘膦啊这种灭生性除草剂。

主持人:您提到二价和三价,这和我们打疫苗是一样的吗?

陈伟:是的,是这意思。像二价,在抗虫方面,就包括二价三价复合性状,抗虫效果就很好。过去三年,我们也在工厂展示了,它可以降低农药使用成本。还有耐除草剂,可以喷施一些草甘膦或草胺膦,这样的话杂草就可以去除掉,而玉米还是正常生长,这样降低了种植过程中人工除草的成本。玉米地除草是一大成本,不能机器除草,只能人工,因为行株距比较窄,一般是在六十公分左右,株距的话,种的比较密,可能是二十四公分。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先正达集团中国也是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的生物育种监管创优体系。我们请陈经理给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体系的情况。

陈伟:这套体系其实就是我们从研究阶段,就是整个这个种子研发阶段,一直到产品的开发、种子的生产、上市销售,到最后到田里的作物种植,作物收获应用,直到这个产品退市整个全过程的一个监管体系。我们当时建立了生物育种整个全流程的一个质量管理体系,生物育种监管田间试验操作规范,还有包括全流程的追溯与质量检测体系,还有包括生物育种研性状研发流程和要求,整个体系是由标准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还包括规章制度组成的一套体系。而且我们还对商业化后的抗性治理策略和标靶害虫抗性检测。我们还成立安全委员会,要对在生物育种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做出预案。有预警制度是在里边。比如建基地是体系的一小部分,就是建基地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要永久性的监控,要永久性的围栏,要有监控,而且是二十四小时,包括进出农场的时候,做登记出农场的时候也要去进行自身的检查,防止比如说鞋底有斜纹能会夹带种子出去,所以我们都要去做清洁。包括播完种后的农机具也要去做清洁处理。

主持人:所以种业是很奇妙的。我们总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把种子打造好了,我们的农业才能更加发达。以前的留种,比方说种向日葵,是把向日葵的种子再播种下去。现在农业不这样。如果再次播种的话,其实收成并不好,是不是啊?

陈伟:因为现在都是杂交种,播下去后会导致性状分离,比如说产量降低、植株的高矮不一样啊,而且抗病性抗逆性啊都会降低。

主持人:所以种业就更加的重要了,因为留不了这样的种啊,种植过程中再来留种是不大可能了。非常感谢三位啊,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给我们讲了一下副中心现在微生物的研究。专家带队,龙头企业带队在生物育种上的各种各样的进程。其实这两个专业都是很深的,跟我们生活也息息相关,后续有机会还将邀请三位多给我们做一些知识普及,像我们的燕所长讲讲微生物在我们生活当中到底怎么用?感谢三位,也希望种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在副中心能够走得更好。

李主任,您这儿工作任重道远了。感谢大家,也希望大家多去副中心看一看,到各种的农业小院感受一下农业现代究竟是什么样?

主持人:这里是城市副中心,正在为大家播出的副中心会客厅,带大家去了解副中心当中的点点滴滴。我是张维。大家好,我是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的主持人张扬。我也代表我们的编辑王静文,感谢大家的收听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