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8-09-21 作者:邵海鹏
“吃饱”之后,人还要寻求如何“吃好”。
9月2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办的首届营养型农业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主任唐华俊称,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推动了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要做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原因就在于绿色、高品质、营养健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是不够的。
不论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对“国民营养计划”提出了要求。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杨晓光也表示,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在国际上,营养不良表现为发育迟缓、消瘦、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超重、肥胖等多种形式。
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提到:全球有超过20亿人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诸如缺乏维生素A、碘、铁、锌等微量元素。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的研究员、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张春义称,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会带来很多健康上的问题。
FAO曾预测,2015年以后,全球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3.5万亿美元,人均损失达500美元。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启动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Harvest Plus-China,HPC)。
张春义称,该项目旨在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微量营养素含量,改善我国广大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微量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状况,消除“隐性饥饿”。
他认为,作物营养强化是防治营养不良的有效途径作物营养强化技术是一种解决世界范围内营养不良的新方法,其特点在于:生产简单,易于推广;食用方便、安全;受益人群广泛;经济有效。这一方法使得人们通过日常饮食简单、经济的方式完成营养改善的计划,致力于将富集微量营养素性状与盈利、高产的品种结合,并将这些性状与尽可能多的释放品种结合,随着这些作物的附加产品进入零售市场,城市和农村人群都将受益。
经过14年的不断探索,项目参与机构围绕水稻、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番茄、黄瓜等蔬菜作物,致力于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并与营养科学相结合,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富含微量营养素(铁、锌、维生素A源、叶酸等)的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
以叶酸(folic acid),也被称为维生素B9为例,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素。叶酸缺乏会导致红血球的异常,造成贫血以及白血球减少。叶酸还是胎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孕妇补充叶酸是预防宝宝出生缺陷的一种重要方式,孕妇对叶酸的需求量是普通人的2倍以上。
通过科研攻关,张春义团队开发了叶酸营养强化玉米,可以解决从贫困人口(孕妇叶酸缺乏导致的胎儿脑神经管缺陷)到城市人口(叶酸缺乏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营养健康问题。他表示,这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有效的全民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科学方式,能够惠及营养补充和食物强化传统强化方法难以实施或受限地区的人群,优于传统的食物强化方法。
他提到,2003年至2012年间,我国新生婴儿数量已经趋于平稳,维持在1600万人上下略有波动。若考虑1%(16万)的孕妇使用叶酸玉米,叶酸玉米价格为正常玉米价格2倍测算,那么,这一款产品每年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5亿;若考虑二胎、其它人群食用、中产阶级崛起等多种元素,每年最少的市场可能容量都将在10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