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73岁的他说,“30年就干了一件事:种棉花”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9-19

“棉花全身都是宝,能做衣服床单、棉籽油、饲料,还有药用价值,也是精细化工原料和国家战略物资。”我国棉花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靠天吃饭”到实现抗虫棉全面国产化,如今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这一路披荆斩棘走来,中国棉花种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被誉为“中国抗虫棉之父”的73岁棉花育种科学家郭三堆,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灾害连年暴发,大量棉农和纺织行业都受到巨大影响。当时美国已有抗虫棉技术,但想引进就要接受诸多苛刻条件。 1992年,国家将转基因抗虫棉项目列入到“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其中郭三堆带领的抗虫基因研制团队,经过近两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技术重大突破。1994年,单价抗虫棉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保护了棉农和产业链的利益,更为我国棉花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抗虫棉”解决棉花虫害问题,到“三系杂交棉”解决产量和制种问题,再到如今的“抗除草剂棉”解决草害问题……30多年来,郭三堆说自己只做了一件事:种棉花。

73岁的郭三堆,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下地。

郭三堆22岁离开家乡,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他总结几十年学习科研成果的经验,最重要就是要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去看试验田里的棉花,晚饭后还要再去看,出差回来首先还是往地里跑。除了埋头于中国棉花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研究,郭三堆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有人才培育教育,“我们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更重视让学生能够和农业上的问题结合起来。”

在丰晚幕后采访中,郭三堆多次提到农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科教育不仅要能念好书,还要在地里头把科学工作做好”,他说,搞农业的“离开了土地是不行的,虽然下地很累,但也能看到我们的成果。学、用、成果要能结合起来,而不是光写一篇文章。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们搞农业科学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郭三堆一直坚信,只有棉田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热爱农业、热爱棉花育种事业的学生;只有让土地里长出优质棉花,才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将于9月22日农历秋分前夜在CCTV-1、CCTV-17重磅播出,关注总台丰晚,来看村里闪亮的星,凝聚丰收力量,共享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