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所郭三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作出决定,授予我院生物所郭三堆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郭三堆研究员是誉驰中外的农业科学家、棉花转基因专家,现为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分子设计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十多年来,郭三堆研究员潜心致力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在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抗虫棉自八十年代起对我国市场的垄断,更为中国国产抗虫棉在1997年后在国内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棉花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了亿万棉农。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研发的突出成就,朱镕基、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视察,并对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发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郭三堆研究员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农家孩子出身的郭三堆深知农业的重要,深深体会农民的艰辛,因而,用所学造福农业、造福农民成为他幼时的梦想和毕生致力的方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郭三堆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始了他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1986年他赴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开展科技合作,从事杀虫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学成后的1988年,他拒绝了法国同行的盛情邀请和高薪挽留,怀着为祖国农业科研事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和使命感,毅然回国,急国家之所急,开始了高效杀虫生物农药工程菌及Bt杀虫基因应用于抗虫棉的研究。

  我国是植棉大国、产棉大国、又是棉纺织品出口大国。棉花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亿万棉农的维生之计。但在上个世纪末,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产生造成我国棉铃虫危害猖獗,棉花生产损失惨重。尽管棉农成倍地增加农药用量,却不能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反而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人畜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棉铃虫大爆发,造成直接损失达50多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00亿元。美国的抗虫棉虽在此时已进入中国市场,但成本高、杀虫效果不稳定,棉铃虫的虫害问题成了插在棉农心头的一把刀早,并引起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1991年,国家“863”计划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列为重大关键技术项目。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郭三堆研究员临危受命,开始主持这个重大专项。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刻苦攻关,研制成功了有效的杀虫蛋白基因。又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植物高效表达载体。之后又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花粉管通道法为主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终于在1993年底,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1994年进入田间试验并通过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鉴定,1995年申请国家专利。1996年美国跨国公司的抗虫棉开始进入我国植棉市场之际,我国抗虫棉及时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美国的垄断,保护了民族利益,而且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一席之地。随后,在郭三堆研究员的主持下,又率先研制成功双价抗虫棉,使我国抗虫棉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之后,国产抗虫棉进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陕西、辽宁、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植棉市场,开始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产业化进程。截止2008年度,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的90%以上,造福了亿万棉农。

  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工作压力,抗虫棉的成功来之不易。他的理想是文章写在大地上,成果受益千万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顾身患疾病、不论春秋寒暑,多年来,郭三堆带领着课题组全体科技人员,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穿梭于全国各地的棉花基地,数千亩棉田成为了他的办公室。为了将取得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国产抗虫棉研制成功的同时,他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放抗虫棉种质资源材料,与育种单位通力合作,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培育出了适应不同棉区的160多个国产抗虫棉新品种,如GK1、GK12、GK19、GK22、sGK321、sGK9708(中41)、sGK中27(中45)、GK95-1、sGK96-48、sGKz8、GKz19等,推广面积覆盖三大产棉区的11个省市自治区。到2008年,全国累计推广国产抗虫棉达到2.68亿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过380亿元人民币,使棉农增加收入50多亿元,减少农药用量数万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国人身体健康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他的突出贡献,国家八六三计划连续两次授予他领导的抗虫棉课题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而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郭三堆30多年来的研究历程成绩卓著,在 “七•五”到“十•五”期间,主持完成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 “枯草杆菌高效表达载体构建”、“防治幼畜腹泻K88 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甘蓝等蔬菜抗虫研究”、“高效杀虫生物农药工程菌的构建”、“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 “抗虫棉研制”、“抗虫棉中试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双价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双价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推广”、“新抗虫基因的克隆和高效抗虫融合基因的研究”等近20项。“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级课题“转基因耐旱耐盐碱棉花新品种培育”、 “棉花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簇中两个新基因的功能研究”、“抗虫三系杂交棉银棉2号生产性试验和示范”等 6个重大项目。指导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58名,发表论文80多篇,著书4部,申请专利19项,其中获专利证书11项,获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获院、省部级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共12项,其中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面对成绩,郭三堆没有为荣誉而松懈,几十年如一日,他办公室和实验室的灯几乎每天都要等到晚上11点,随着看门老人的喊声才熄灭。2005年,他带领的课题组又率先在国际上研制成功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先后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抗虫三系杂交棉“银棉2号”、“银棉8号”等4个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解决了目前人工去雄杂交棉制种费时费工、成本高、规模小、不易保证纯度等世界性难题。

  阳光下的棉田中,郭三堆又开始思索,如何解决抗虫棉的后期抗虫性下降、抗病、耐旱耐盐碱、抗除草剂、优质高产、早熟等难题,三系杂交棉的育性分子机理解析等研究也还任重道远… …也许,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执着,在科研的探索历程中,成绩不是终点,目标始终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