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十期“农科讲坛(中国农业科技报告会)”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作物营养素代谢机理与营养强化关键技术”技术总师,“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科研团队首席专家张春义研究员作了题为“微营养 大健康——农业的新角色”的专题报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主持。
张春义在报告中指出,中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概念,而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的因微量营养症缺乏所导致的“隐形饥饿”,给全球造成的各类损失高达3.5万亿美元,我国“隐形饥饿”的问题尤为严重,Popkin预测到2025年“隐形饥饿”所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占GDP将高达9%,营养安全应该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营养强化是连接农业、营养和公共健康的桥梁。
为了应对“隐形饥饿”,大力发展营养型农业,我院早在2004年就参与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大力开展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强化作物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工作。在范云六院士、万建民院士、唐华俊院士的领导下,经过13年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培育并示范推广了一批高营养价值农作物新品种、创制了不同类型的加工产品、进行了大量营养有效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为改善我国贫困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隐性饥饿”问题,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在参与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和协同创新行动的过程中,“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科研团队主要围绕重要微量营养素——叶酸,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了叶酸分子结构与代谢途径、叶酸合成关键酶、叶酸稳定积累的遗传与分子基础等关键问题,发展了叶酸高通量检测方法学平台以及用于叶酸研究的材料平台,揭示了叶酸的基本知识、人体对叶酸的需求以及叶酸缺乏对生命的影响等一系列科学问题。
张春义还结合自身的科研历程,分享了自己投身科研事业以来的一些感悟,首先就是选题不能“贪”,尤其是刚刚踏入科研大门的年轻人,应该精炼选题方向,学会做“减法”,选题一旦确定,就应该专注于“目标”,坚持于“行动”,通过构建体系,统筹布局,最终突破“知识”向“技术”转化的瓶颈。
最后,张春义说“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也是重大需求,营养型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作物营养素代谢机理与营养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下一个主攻方向将是建立我国主要作物的营养强化标准,打造个性化精准营养和复杂多维系统为目标,为更好地改善我国人群整体健康状况、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报告会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霍军生研究员作为点评嘉宾,与张春义一起和到场的科研人员、学生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院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院属京区各单位领导、青年职工代表、研究生院学生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