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芃芃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zhangpengpeng@caas.cn
研究中心

农业微生物学

创新团队

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

课 题 组

孙文丽课题组

招生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习工作经历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囊体膜是光合生物能量转化利用的必要场所。张芃芃研究员长期从事微藻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和电子传递路径对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工作。其中在蓝藻NADPH脱氢酶I(NDH-1)复合体的种类、亚基、结构、功能以及黄素二铁蛋白(FDP)对集胞藻6803的光保护机制方面取得重要发现。从事单细胞轮藻的进化,以及蓝藻的光合呼吸活性调控、高光胁迫响应机制的重要基因挖掘等工作,主持芬兰科学院青年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项目,参加混凝土抗藻性能测试合作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





1994/9 - 1998/7,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专业,学士;1998/9 - 2001/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植物学专业,硕士;2002/8 - 2006/12,图尔库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导师:Eva-Mari Aro (芬兰科学院院士)


2007/1 – 2012/1,吐尔库大学,化学和食品科学系,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后,从事NDH-1复合体以及其它氧化还原酶对光系统的保护机制的研究。


2012/2 – 2013/12,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生物系,博士后,通过筛选和表征随机突变株,研究和发现对自养光合作用重要的基因。


2014/11 - 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生物技术所,研究员,主要开展蓝藻电子传递链对光胁迫和营养条件响应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人员模板

姓名

张芃芃

职务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招生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课题组:

创新团队: 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

研究中心: 农业微生物学



学历



职称



研究生导师



邮箱

zhangpengpeng@caas.cn


学习工作经历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囊体膜是光合生物能量转化利用的必要场所。张芃芃研究员长期从事微藻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和电子传递路径对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工作。其中在蓝藻NADPH脱氢酶I(NDH-1)复合体的种类、亚基、结构、功能以及黄素二铁蛋白(FDP)对集胞藻6803的光保护机制方面取得重要发现。从事单细胞轮藻的进化,以及蓝藻的光合呼吸活性调控、高光胁迫响应机制的重要基因挖掘等工作,主持芬兰科学院青年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项目,参加混凝土抗藻性能测试合作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


1994/9 - 1998/7,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专业,学士;1998/9 - 2001/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植物学专业,硕士;2002/8 - 2006/12,图尔库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导师:Eva-Mari Aro (芬兰科学院院士)

2007/1 – 2012/1,吐尔库大学,化学和食品科学系,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后,从事NDH-1复合体以及其它氧化还原酶对光系统的保护机制的研究。

2012/2 – 2013/12,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生物系,博士后,通过筛选和表征随机突变株,研究和发现对自养光合作用重要的基因。

2014/11 - 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生物技术所,研究员,主要开展蓝藻电子传递链对光胁迫和营养条件响应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微藻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和电子传递路径对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


1.Allahverdiyeva Y, Isojärvi J, Zhang P, Aro EM (2015) Cyanobacterial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is protected by flavodiiron proteins. Life 5(1): 716-743.

2.Jia XH, Zhang PP, Shi DJ, Mi HL, Zhu JC, Huang XW, He PM. (2015) Regulation of pepc gene expression in Anabaena sp. PCC 7120 and its effects on cyclic electron flow around photosystem I and tolerance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J. Integr. Plant Biol. 57(5): 468-476.

3.Zhang P, Frankel, LK, Briker TM. (2014) Integration of apo--phycocyanin into phycobilisom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NRL in the absence of the phycocyanin -subunit lyase (CpcF) in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PLoS ONE 9(8): e105952.

4.Bricker TM, Roose JL, Zhang P, Frankel LK. (2013) The PsbP family of proteins. Photosyn. Res. 116(2-3): 235-250.

5.Zhang P, Eisenhut M, Brandt AM, Carmel D, Silén HM, Vass I, Allahverdiyeva Y, Salminen TA, Aro EM. (2012) Operon flv4-flv2 provides cyanobacterial photosystem II with flexibility of electron transfer. Plant Cell 24(5): 1952-1971.

6.Eisenhut M, Georg J, Klaehn S, Sakurai I, Mustila H, Zhang P, Hess WR, Aro EM. (2012) The antisense RNA As1_flv4 in the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prevents premature expression of the flv4-2 operon upon shift in inorganic carbon supply. J. Biol. Chem. 287(40): 33153-33162.

7.Allahverdiyeva Y, Eisenhut M, Ermakova M, Zhang P, Richaud P, Cournac L, Aro E-M (2011) Interplay between flavodiiron proteins and photorespiration in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J Biol. Chem. 286(27): 24007-24014.

8.Kubota H, Sakurai I, Katayama K, Mizusawa N, Ohashi S, Kobayashi M, Zhang P, Aro E-M, Wada H. (2010)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system I complex fro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by expressing histidine-tagged subunits. Biochim. Biophys. Acta. 1797(1): 98-105.


董杰, 张昊, 张芃芃*. (2021) 集胞藻PCC 6803类铁氧还蛋白Slr1205的功能研究. 生物技术进展 11(1): 69-78.

Liang Z1, Geng Y1, Ji C1, Du H1, Wong C-E, Zhang Q, Zhang Y, Zhang P, Riaz A, Chachar S, Ding Y, Wen J, Wu Y, Wang M, Zheng H, Wu Y, Demko V, Shen L, Han X*, Zhang P*, Gu X*, Yu H*. (2019) Mesostigma virid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treptophyta. Adv. Sci. 191850. DOI: 10.1002/advs.201901850

张芃芃1*. (2017) 蓝藻光适应性和光能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及蓝藻基因工程的农业应用. 《中国农业年鉴》2016,“科教兴农”,雷刘功、袁世惠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