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崔永元视频的百万网民忽略了什么?


2014年03月03日 02:41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佳星

 

   3月1日,多家网站同步推出《崔永元赴美国考察转基因视频情况》纪录片,获得大量浏览转发。一时间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争论又起。  

   焦点面前,却鲜有人探究纪录片中涉及的专有名词——草甘膦、BT杀虫晶体蛋白,它们是什么?它们和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的关系是什么?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更少被提及。

   “我曾经想做一个关于转基因的提案,希望落实转基因标识制度。”听到记者问转基因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没有避讳。

   但当被问及是否知道草甘膦、BT杀虫晶体蛋白等专业名词时,他表示“这个……太专业了”。这些专业概念连农业界别的白先进委员也坦言不熟悉。

   点击视频的百万网友又是否熟悉?

   草甘膦不等于转基因

   “这15到20年来,真正改变的是基因工程作物和食品,草甘膦用量。”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南希•斯万森说。接着,纪录片运用大量的篇幅,展示草甘膦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解释,“美国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转入了抗除草剂基因,使得喷洒草甘膦时,杂草被除掉,农作物保留下来。”

   “作物小的时候,它竞争不过杂草,这个时候用草甘膦,把杂草除掉。”尚勋武说,作物长大后,不再喷洒草甘膦。

   易分解、低毒性是草甘膦沿用几十年的原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彭于发说,“这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谁研发谁负责,在产品上市前,会经过第三方严格的毒理性实验。”

   通俗地说,遇到草甘膦时,转入的基因“发力”“拉了大豆、玉米一把”,杂草处在弱势。没有草甘膦时,它们一样生长。

   尚勋武认为,喷洒草甘膦与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与否没有直接关联。

   BT杀虫蛋白是什么

   与草甘膦是外来的不同,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会在转基因植物内部产生。把能够产生BT蛋白的基因转到作物中后,吃了棉花茎叶的虫死掉,这就是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安全与否,要看转入的是什么基因。”尚勋武说,目前,进入商业化规模生产的基因,只有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转入抗虫基因为了少用农药。

   其实,没有转基因之前,苏云金芽孢杆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科学家发现,并在随后用做生物农药,“那时候,也是为了少用农药,生产很多苏云金芽孢杆菌,喷洒杀虫。”

   “目前只有一种BT蛋白基因转入植物并应用于生产。”尚勋武说,“转基因作物产生的BT蛋白,在呈现酸性的人体消化系统中处于结晶状态,无毒;在呈现碱性翅目昆虫消化系统中活化,有毒,因此能抗虫。”

   这并不说明BT蛋白对人类全部无害,“新的杀虫蛋白和基因都在不断发现,风险评估还需要科学实验证明。”彭于发说得严谨。

   实验设计是不是合理

   “在实验确定‘物质’与‘引起症状’有直接因果关联后,才能进行计量效应的关联分析。”从事安全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彭于发的这句话很是拗口。

   “任何两组数据都可以划出一个趋势图。”针对转基因视频中南希•斯万森得出的曲线,彭于发没有直接否定。但他强调,遵循统计学上的规矩才能避免“拉郎配”。

   通俗地说,确定了因果关系,才能探索进一步的关联密切度。而在视频中,南希•斯万森颠倒了这一顺序。

   与已知有害物进行比较、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化学分析等都可用来确定关联,彭于发说,“具体详细的实验内容有上百项,并且要遵循相关标准”,“实际上,科学实验最开始都会假设有危害。”

   “上一轮世贸谈判期间,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欧洲需要阻止美国农产品进入。有学者发表了一篇在欧洲引进试种美国转基因抗虫玉米品种导致蜜蜂不正常死亡的报告。几年后学术界证明这个报告的试验方案是不科学的。”尚勋武举了一个例子。

   实验要站得住脚,要符合最基本的实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