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育种: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
栏目主持:潘锋
本期话题:23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
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日前在北京发布《全球转基因作物概况报告》,该报告显示,从2007年波兰和智利政府开始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至今,全球已经有23个国家种植了包括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水稻等主要品种在内的1.143亿公顷转基因作物。
黄大昉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转基因育种成为培育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日前在北京发布的《全球转基因作物概况报告》,自1996年开始产业化以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连续12年稳定增长,2007年又较2006年增长了12%,总面积已达1.143亿公顷,相当于1996年面积的67倍。转基因生物育种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其发展势头已不可逆转。
基因是一切生物细胞内决定遗传特性的最小单位。为了创造新品种以适应人类需要,人们过去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选育或人工杂交育种手段,其本质就是通过基因不断转移、选择以改变植物固有的遗传特性。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已经不是自然进化而生的野生种,而是经过转移基因得到的新物种或新品种。
在这里所说的转基因育种是特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体的特定基因进行改造和转移。虽然转基因育种同传统的人工选育、杂交等方法不同,但其本质仍然相同,即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和转移,只不过是基因工程能使育种过程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因而更具发展潜力,现已成为新品种培育的重要途径。
过去12年间,全球共有近60个国家,针对70余种转基因植物及产品,进行了数万次田间试验和安全性评估,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苜蓿、番茄、马铃薯、西葫芦、辣椒和番木瓜等11种作物、100多种转基因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植物品种已在进行商品化生产。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但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种植转基因作物90%的受益者是发展中国家上千万的贫困农民。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子市场价值已达69亿美元,由于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而大量减少杀虫剂使用,使全球农药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了15.5%,国际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趋缓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转基因作物育种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已处于领先地位,某些项目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自1999年以来,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每年以10%左右的速率递增。目前,国产抗虫棉不仅完全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在国内市场上稳居优势,而且开始向印度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除了抗虫棉以外,我国科学家在抗病虫水稻、高植酸酶玉米等研究中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大量科学实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批准种植和销售的转基因作物产品中不存在安全性问题,也未发现拟待开发的抗病虫水稻和玉米对健康和环境有不良影响。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我国是全球最早开发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曾多年处于世界第四位,但自2003年起退居第五位,2006年又降到第六位,产业化速度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整体发展的突出矛盾。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生物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等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很容易接受外部各类信息的影响,公众在信息传播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传播与普及,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会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将有助于突破制约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认识障碍与误区。
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总体方案已接近完成,应使其尽快启动,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转基因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涉及10多个部门,参与的单位、人员十分广泛。为确保实现预期的目标,应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强化专项的领导机构,研究制定专门针对重大专项的管理办法。认真借鉴过去“两弹一星”和当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的成功经验,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探索,真正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在项目组织实施中的作用也是重大专项能否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科研管理既要体现国家意志,也须遵循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建议实行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并明确责任专家的任务与权限。责任专家除了负责项目设计以外,也应参与技术层面上项目的决策和运作。通过专项的实施,应逐步做到行政官员明白技术,技术专家学会管理,双方紧密配合。
转基因重大专项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应用技术项目,属效益巨大却仍有一定风险的农业高技术范畴,有关内容涉及国内外科技与贸易竞争,并与生物安全等复杂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应当高瞻远瞩,真正从国家和技术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项目设计,不能搞“广种薄收”、“拉大网”、“撒胡椒面”,切忌设立低水平重复的“大口袋”项目,否则必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业部已制定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即“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遵照这一精神,应当加快《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等现行有关法规的修订,特别是要适度放宽审批尺度,对原来评价阶段和时限的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改动。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基本前提下,对于已经过严格评价而未发现安全问题的转基因作物应当及时批准应用,同时仍须持续监控其长期影响,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安全性风险。